今天是: 无障碍 关怀版
基层水事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韶水资讯 > 基层水事

南雄市:突出“三聚焦三提升” 推动农村水利发展迈上新台阶

近年来,南雄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“十六字”治水思路,认真贯彻落实全省“851”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,突出“三聚焦三提升”,着力解决农村水利短板弱项,优化水资源配置,推动全市农村水利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
一、聚焦城乡一体,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

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,南雄市在2020年创新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,预计到2024年基本实现城乡供水“三同五化”供水保障体系。

一是坚持规划先行,统筹城乡供水发展。在项目前期,南雄市强化统筹,结合地形地貌、水文水情、现有水厂格局和管网布设,编制《南雄市城乡供水专项规划》,将全市划分为4个片区,项目总投资10.13亿元,以现有水库为主、河流为辅,通过建设水厂和集中供水网络,打造全市水资源集中调配体系。

二是多方争取资金,推进项目建设。通过争取上级专项、债券资金等渠道投入,南雄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累计完成总投资约8.12亿元,苍石、宝江、老坪田、乌迳、古市、江头、邓坊、里东、油山等9宗规模化水厂新、改扩建和联网联供一体化工程已完工,新增供水能力7.25万吨/天,基本实现了厂网“互联互通、互为备用”的供水“一张网”配置格局。

三是组建专业团队,保障供水工程建后管理。南雄市加大市属国企改革力度,组建绿色林业投资公司,负责全市供水工程的投资、建设、运营,实行统建统管统服务,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规范绿投公司人员招骋和绩效管理,组建专业的城乡供水建设团队和运营团队,全市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秩序平稳有序。

二、聚焦盆地灌区建设,提升农田抗旱保灌能力

作为国家和省“双料”产粮大县,2022年以来,南雄市抢抓国家、省重大水利工程政策机遇,谋划南雄盆地灌区项目,该项目估算总投资29.96亿元,覆盖南雄市15个镇(街)灌溉面积47.31万亩。项目建成后,将大幅提高抗旱保耕能力,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。通过一年多的努力,盆地灌区项目有序推进。

一是明确实施路径经认真研究重大水利政策文件,抓住南雄优势,做好项目整体规划,明确了以调整灌区名录方式纳入国家大型灌区后实施建设的路径。计划2023年完成盆地大灌区创建工作(进入大灌区名录),2028年前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完成项目建设。

积极争取上级支持。经多次到省、韶关市主动汇报对接盆地灌区项目,韶关市、省水利厅于2022年向省政府申请支持南雄盆地灌区项目,省领导作了相关批示,该项目已纳入省重点储备项目,省发改委支持项目前期经费1000万元。

高位推进创建工作。南雄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,统筹全市资源力量推进创建阶段三大任务。完成灌区体制机制改革,成立南雄市水库灌区工程管理服务中心,实现对灌区的统一管理。启动大灌区论证工作,目前大灌区论证报告已报水利部备案核查。投资4.23亿元对13个分片灌区实施水系连通工程,该项目已开工建设,完成投资800万元。

三、聚焦改革创新,提升农村水利治理水平

为破解农村水利长期以来“重建轻管”难题,近年来,南雄市进一步强化农村水利监管,在制度体系完善、体制机制改革、创新亮点项目上有新作为。

一是健全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。南雄市先后出台《南雄市城乡供水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实施方案》《南雄市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试行办法》《南雄市机电排灌工程建设、运行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》等制度文件,推进农村供水、电灌站工程运行管护制度化、智能化、常态化,确保各项工程建得成、管得好、长受益。

二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。南雄市作为广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,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,出台农业灌溉管理办法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及节水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,扎实有序推进农业水价定额、水费征收、水权建立等节水改革工作。截止2022年,南雄市共完成大源灌区、横江灌区等8宗中型灌区共19.11万亩,其他小型灌区7.05万亩,共计26.16万亩的改革任务。

三是大力推进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改革。推行公益水库物业化管护工作,实现72宗公益性小型水库管护向物业化、信息化和专业化发展,充分发挥工程效益,保障小型水库运行安全。

四是推进智慧河湖建设。在韶关范围内率先实施河长制信息化管理项目,24个重点河段实现河湖岸线保护自动监控和预警。

接下来,南雄市将按照省、韶关市水网总体布局,结合南雄水资源丰富优势和实际,科学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,高质量完成水网建设规划。同时,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、南雄盆地灌区等项目建设,系统谋划全市防灾减灾工程,为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贡献南雄力量。